治安村,坐落在長白山南麓密林深處,是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鎮內一個面積僅有50多平方公里的小山村。
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卻處處布滿了中國軍民奮勇抗戰的“紅色”印跡。在這里,抗聯的故事被口口相傳,抗聯的精神被代代傳承,“紅色”基因已經融入百姓血脈,深深的抗聯情結成了村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今盛夏已至,治安村成了游人避暑的好去處,在這里追尋先輩足跡,體驗紅色之旅。
賡續紅色基因
發揮教育功能
走到治安村村口,可以看到一個極具特色的高大“村門”,村門的門柱用石頭堆砌而成,門楣則用實木搭建。村門的正反兩面都用木板雕刻了醒目的對聯,正面對聯的內容是:“英雄氣概霜楓色,靖宇精神鐵血情”,橫批“紅色治安”,這是特邀楊靖宇將軍次孫馬繼志書寫的;背面對聯的內容是:“初心求得老村新變化,好夢促成生活大提高”,橫批“幸福治安”。
走進村子,整整齊齊的紅瓦白墻灰門樓,家家庭院鐵門上插著“抗聯第一路軍”的旗幟,濃濃的抗聯情結被彰顯得淋漓盡致,進入村子的游客紛紛拍照留念,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在治安村九組有一座烈士陵園,名為“劉金鐸烈士陵園”,是當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陵園內始終保持著干凈整潔,地面上沒有落葉及雜草,墓碑前面經常擺放著鮮花和祭品。
根據村里的老人回憶,自1952年起,治安村村民便自發地形成了一個祭拜劉金鐸烈士的傳統,不僅治安村小學的學生和老師有組織地在清明節時到墓前祭掃,這里的村民也經常自發前去祭拜。
據治安村婦女主任兼計生員吳春鳳介紹,打掃烈士陵園,都是附近的村民自發去的,誰看見周圍臟了就直接打掃了。
村里的退休教師袁文芳說:“劉金鐸夫婦當初為了治安村居民獻出了寶貴生命,如今國家開發紅色旅游,劉金鐸烈士墓又成了紅色旅游的宣傳景點,這是治安村寶貴的精神財富!
據了解,從1971年開始,治安村村委會為了紀念抗日英烈,將劉金鐸烈士及其妻子和警衛員的遺骨遺物等遷葬到現在的位置,并立碑修墓,供后人瞻仰。
2006年又將烈士墓擴建為陵園,以方便人民群眾在祭奠活動中繼承先烈遺志,緬懷壯士英靈。
為了更好傳承和弘揚抗聯精神,榆林鎮和治安村高度重視紅色旅游的開發工作,先后籌措資金,在治安村新建了村史教育廣場、騎兵隊教育廣場、抗聯酒坊、田間游覽棧道、抗聯練兵場等紅色游覽景點。
同時,對原有抗聯食堂、抗聯軍校上下山路、停車場、劉金鐸烈士陵園等設施進行了再提升,打造紅色旅游線路景觀小品20多處。
治安村另辟蹊徑,借助紅色旅游的發展勢頭,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積極謀劃紅色旅游,得到了游人的認可。游客們走在治安村,既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感受到風景宜人的良好環境,又能重走抗聯路,追憶當年抗聯戰士浴血奮戰的艱苦歲月,體會抗聯戰士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對比當今的幸福生活,彰顯了紅色旅游的教育意義。
游客們來到治安村后,從游覽、體驗到參觀行程結束,每個人的內心都深受洗禮,通過學習游覽,大家增強了對革命前輩的崇敬,也增強了愛國主義熱情。
促進文旅產業融合
增強內生動力
自從推出了紅色旅游項目,治安村的游人絡繹不絕,游客幾乎涵蓋了全社會各個年齡層和職業群體,其中,青少年學生參加紅色旅游明顯增多,已經成為紅色旅游的主體。集安市范圍內的中小學校將紅色旅游景點作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育基地,把紅色旅游與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紅色旅游大眾化、常態化的教育功能進一步彰顯。
為了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抗聯文化、領略抗聯精神、接受革命教育,治安村加大收集整理抗聯歷史文獻和資料的力度,積極與通化市委黨校、集安市委黨校、抗聯文化專家、了解當年歷史的老人溝通、聯系,全面、細致地了解掌握治安村抗聯時期的歷史。
通過展示、講解等形式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構建抗聯文化符號,力爭打造出本地特有的抗聯文化品牌。依托紅色旅游,治安村不斷發展壯大周邊產業,目前已經制定了開發綠色稻米、抗聯酒坊、抗聯煎餅、親子農場等具有體驗項目的旅游產品,增強游客的參與感、互動性。
治安村還計劃利用本地豐富的石頭資源做文章,開發石頭產品,如:精品小磨盤、石頭花瓶、石頭彩繪等產品。通過打造品牌、引入客源、優化服務等方式,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目前,治安村已經完成了對抗聯遺址的保護性修復,包括抗聯軍校遺址、瞭望哨等,建設了120平方米的抗聯食堂、5000平方米的抗聯拓展訓練基地,修建了停車場、雕塑廣場、休息長廊等基礎性工程,并對周邊環境進行了美化綠化硬化,完善了基礎性設施。
紅色旅游講解員作為傳遞紅色文化的形象大使、宣傳大使和紅色精神的傳播大使,是紅色旅游的重要元素。打造“干部講解團隊”“少先隊講解團隊”,不斷充實治安村紅色旅游服務力量。治安村加大對“村兩委”、服務人員的培訓,不斷提升旅游服務接待質量,通過村干部帶村民的方式,不斷提升旅游服務形象。同時,治安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村委班子、紅色旅游講解員、旅游公司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開展域內、域外培訓,進一步激發村民主人翁意識,建立一支長期“駐村工作隊伍”。
村民文化生活逐漸豐富多彩。以往村民想要開展文化活動,苦于沒有地方,現在,村上協調為村民購買音響和舞蹈器具,村民可以到修建漂亮的廣場上活動。每到晚上,熱鬧的廣場舞,激情洋溢的秧歌舞,讓村民們切實感受到了村子里日新月異的變化。
夏季,村里還會放露天電影,每次電影播放,村民都爭先恐后去觀看,孩子們更是手舞足蹈,有些村民表示:“來這看得不僅是電影,還喜歡這樣的氛圍!
打造農村電商
推動農產品多平臺銷售
為了配合紅色旅游業在治安村的長遠發展,把周邊的產業一起帶動起來,治安村提高村民就業創業能力,聘請了專業教師對村民進行電商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電商概念、網店開店入門、電商創業案例、電商平臺演示操作等內容,以老師授課、實例分析、操作指導、師生互動、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展開。
治安村采用“紅色旅游+特色農產品模式”,找準著力點和結合點,大力發展以旅游開發、特色農產品制作銷售為主的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在紅色旅游的帶動下,治安村的板栗、笨雞蛋、笨鵝蛋、木耳、純正蜂蜜等農產品都有了用武之地,備受游客青睞。結合特色農業產品銷售的模式,給更多村民提供銷售的渠道,增加村民的收入。村里將農產品陸續上架到“集鄰優選”電商平臺,上面有鴨蛋、雞蛋、木耳及蜂蜜等農副產品。消費者只要點擊購買、輸入地址,等待發貨、接收,一條龍的服務,就可以將正宗的特產帶回家。
據統計,僅幫助農戶銷售土雞蛋,銷售額就達到了2萬多元,目前治安村的土雞蛋已經是供不應求。這些都是通過電商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治安村的土特產!稗r產品+旅游+電商”這一模式,通過農產品溯源激發消費者的旅游興趣,帶動農產品富足地區的鄉村生態游,以旅游服務帶動當地農產品的銷售,通過游客們對景點的直觀認知加速消費者線上農產品下單的步伐。在紅色旅游的帶動下,村民的文化生活發生了轉變,腰包鼓了,底氣足了。未來,治安村也將繼續運用好紅色資源,推動紅色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責任編輯 :秦佳鳴)